2016年5月25日,在医院多功能厅进行了全院心肺复苏理论培训。培训会由副院长苏春生同志主持,二甲办主任王辉副主任医师进行培训。培训内容主要是以美国心脏协会(AHA)2015版CPR & ECC指南为准,尤其是2015版较2010版所做的更新,以及更新的理由。
培训会以PPT的形式,穿插有视频、动画,形象生动地从心肺复苏的概念及CPR指南的历史说起,从伦理学问题、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、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: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、医护人员 BLS、心肺复苏的替代技术和辅助装置、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、心脏骤停后救治、急性冠脉综合征、特殊复苏环境、儿童高级生命支持、培训、急救等方面详细讲解了2015版指南的更新情况。
对于基础生命支持(BLS)CPR操作中的最大变化,由传统的A(Airway,开放气道)、B(Breathing,人工呼吸)、C(Compressions,胸外按压)更新为C-A-B的顺序,并且
强调按压的深度由原来的“至少5厘米”更新为“至少5厘米,但不超过6厘米”;按压频率由“至少100次/分钟”更新为“100~120次/分钟”,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,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,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。
另外,还强调了CPR的两条生存链(院外、院内)、体征评估从3歩变为了两步(判断意识、同步判断心跳与呼吸)、先按还是先电(一旦除颤器准备就绪,就直接除颤)、不能拼命按压(频率100~120次/分,深度5~6厘米)、按压间隙不能倚靠在病人胸部、按压比例限定,减少中断(按压呼吸比30:2,每次按压中断控制在10秒之内,按压操作所占时间在整个CPR过程中不低于60%)、设定固定的高级气道通气频率(明确说明对于实施了高级气道措施的患者<气管插管、喉罩>,将通气频率设定为每6秒一次,即10次/分钟,与胸外按压同步进行)。培训特别强调了确认环境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,抢救时要确保施救者和被施救者都要处于安全的环境之下。
培训结束后,进行了心肺复苏理论培训考试,包括院领导、职能部门、医、护、技人员、后勤保卫人员、保洁员等都参加了考试。培训会圆满成功,为我院后续开展的全员CPR技能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二 甲 办
2016年5月28日